查看原文
其他

小巫:迎接新时代的养育挑战(全文收藏版)

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2024-10-15

小巫按






2019年10月30日晚,我在上海静仪文化工作室发表了一场演讲;该演讲的录音由小巫养育学堂学员Jessie X转为文字;我根据这些文字,大幅度修订为更适合阅读的文章,在公号连载,与大家分享;此文为长篇完整版,供有兴趣的朋友收藏。





请大家起立,我们以鲁道夫·史泰纳博士的一首颂词开始:

让自身充满想象力

拥有面对真理的勇气

敏锐感觉

承担心魂的责任



今天晚上分享的主题最后定为《迎接新时代的养育挑战》,这个话题在我的心头已经盘亘很久了。


我在微博里宣传今晚讲座时说的话,可以当做今晚主题的基调:将要步入21世纪20年代,人类意识的进化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;现代生活方式飞速变迁,儿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;如何迎接这些挑战,如何给现在来到人间的孩子当父母,是我们的当务之急;养育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,跟上人类儿童发展的脚步。


话说2015年我们全家搬回美国纽约州,居住在北美历史最悠久的人智学社区里,给了我丰富的机会持续地学习和实践。作为华德福学校低年级体育课顾问,我已经接触了一两百个孩子,其中也包括青春期的孩子;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一直在跟我的学员们、广大的中国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工作。


我今天早上九点半来到静仪文化工作室,接了三例个案咨询:一个12岁的孩子,一个7岁的孩子,一个8岁的孩子;结合最近几年的咨询体验,再次让我看到该话题之迫在眉睫。

我16岁的女儿目前就读一家公立高中,这个周末会跟她的一位同学去一趟马里兰州的巴尔迪摩。去做什么呢?


她俩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H,今年14岁。H出生的时候是女孩,但在将到青春前期的时候,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个男孩;在经历了艰难的挣扎之后,他决定做男孩。


这个过程异常地艰辛。H曾经得过严重的抑郁症,曾经有过严重的自杀倾向,曾经患上饮食紊乱。到现在他每天早上必须给他的饮食指导师打电话,向他保证这一天只吃什么,严格遵守。他已经服用了一段时间的睾丸酮,月经停止了,声音变粗了。你见到他、听到他声音,会认出这是个男孩。但是他还有乳房,所以他一直在束胸。束胸应该一天不超过几个小时,而他每天束胸的时间超过了一倍,这使他的身体有很多的痛苦。


最近H的家庭在巴尔迪摩找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,是强斯·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,专门做上半身的手术。手术的费用非常高,H在网上发起了募捐,女儿和我都为他捐了款。H邀请了同学们在这个周末去探望他,本来有更多的孩子答应了要去,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最后只有我女儿和另外一位同学得到家里完全支持,能够成行。


H今天已经做完手术了,他爸爸周五从巴尔迪摩回纽约,在学校接上我的女儿和同学,放学后直接去巴尔迪摩。星期六陪H一天,星期天再开车回家。我女儿和同学本来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天都在一家餐馆打工,她们也请假了。

从人智学角度来说,每一个灵魂入世的时候都会挑选自己的身体,而每一个孩子跟他们的身体从来都不会是完美的匹配。这个不完美的匹配也体现在0~7岁之间不断地生病,尤其是发烧。小巫养育学堂的学员,尤其是听过郑煜老师课程的学员,基本都知道发烧意味着孩子在「烧」掉父母基因的影响,在建立个体化的免疫系统,为自己打造专门的身体。换句话说,父母给的「样板间」咱不要了,烧掉,建立自己的身体(参阅公微文章《孩子的长相由谁决定?》)


但也有像H这样的孩子,好像是挑错了身体,但是他又必须入世,因为他肩负使命;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入世的。H为了履行使命,入世到了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错误的身体里;他要经历人间很多的痛苦,来改变这具身体。


从上述角度,我们可以说H挑错了身体;但是换一个角度看,我们也可以说H是在塑造自己的命运。这是当今入世的孩子的普遍现象,从几十年前开始,目前越来越普遍,跟以往完全不同,就是他们都在塑造自己的命运,自我塑造


搬回美国后,我们都发现:凡是有自由空间的地方,会看到很多自我塑造命运的孩子,他们对未来的认知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完全不同。仅从性别这一个侧面来看,在我们社区的华德福学校,就有男孩变成女孩的;我从一年级跟到五年的班里,今年来了一位新生,是「非二元性人」,就是没有性别,这是TA自己的选择;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非二元性人,这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趋势。

在有更多自由空间的地方,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:人类儿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纪元、新的意识层面。每一个孩子入世,都是为了改造世界;他们是带着使命来的,我们怎么帮助他们完成使命呢?


我接触过很多家长,他们都很爱孩子,也很愿意做好父母这件事情。但是他们对于生命和人类进化、对现代人类儿童入世之后所面临的挑战,还缺乏足够的认识,或者说,缺乏在一个在更高层面的认识;所以往往觉得力不从心、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
父母普遍缺乏对养育挑战的觉知、知识和能力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极为严峻的任务。从前的大部分养育方式已经过时了,甚至几十年前开发的一些亲子课程也已经过时了,它们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类儿童的需求,或者说是新纪元对养育提出来的要求。


在过去的一百年间,已经没有什么养育方式和教育方式,是「标准均码配方」,像以往那样基本适用于大部分孩子。套用鲁道夫·史泰纳博士在《神智学》里的论述,每一个孩子都完全不同,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单体物种(即该物种里仅有一个生灵);这个「不同」,还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不同,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涵义。


因而,当我们面对孩子、面对如何教育他们的时候,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区别地对待,都要去审视他独特的背景和生活环境、包括他入世的过程,看到他从生前带来了什么。就像我在《所有的教育都是体育点击标题查看详情里说的: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投递给我们的、新鲜出刊的「报纸」,里边饱含各种新闻和社论,就看我们是否具备阅读能力,能否get到孩子表现背后隐藏的口信儿。

这些年,我在中美两国之间穿梭,总有一种恍惚的穿越感,仿佛这两个地方相隔了一两个朝代。我女儿12岁那年搬到美国,入学七年级。一个学期之后,主班老师问她:“你观察到中美两国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?最大的差别在哪里?”我女儿回答说:“在美国,每一个人都努力地成为他自己;在中国,每一个人都努力着跟别人一样。


在人类儿童越来越分化、越来越个体化、越来越自我塑造的前提之下,我们怎么养孩子?怎么去迎接这个新时代对我们提出来的养育任务?

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生命的本质,从一个更加宏大的、或者说宏观的画面去看。


如果我们不去从宏观画面了解生命的本质,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仅仅盯在孩子是不是听我的话、表现乖乖、早早读书认字、成绩优秀、考上名校、光宗耀祖…等等,或者把我们的养育仅仅局限在某些概念框架里(比如「爱和自由」)、局限在某些沟通技巧里,自以为是地通过话术搞定亲子关系、实际上忽视或遮掩了深层的问题...等等,那孩子就没有办法真正地成长,没有办法完成TA的使命;我们就等于拖了人类进化的后腿。



1920年圣诞节期间,鲁道夫·史泰纳在瑞士多纳赫发表了四场演讲,他说:我们站在时代的新起点,外部世界已经无法提供现代人类所习惯渴望的东西...凡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外部地球生活会逝去,如果坚信旧有的思维和行动习惯会延续,这希望会完全落空。在所有的领域里,新的知识、新的愿力必将出现。我们必须熟悉文明消亡的思想;但我们必须深入人心、深入那进驻人类的灵性;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有信念,通过我们在旧时代文明废墟上的努力,新的形态会诞生,真正的新形态。


为此,我们必须严肃看待为了人性的发展而必要发生的事情;现代人类正在经过一个门槛,被意义重大且庄严肃穆的护卫守护着的门槛。这位庄严的护卫说:“不要紧抱着从旧时代移植过来的东西不放;深入你的内心、你的魂魄,这样你可以创造新的形态。唯当你笃信该灵性创造所需的知识和愿力源自灵界,你才能创造新的形态。





01




现在简要地为大家提供一幅孩子入世的画面——这绝不是唯一的画面,只是浩瀚繁复的生命真相里的一个侧面而已。


设若我们承认,每一个孩子都不仅仅是一具肉眼可见的物质身体,每一个入世的孩子都是一个灵魂。灵魂在入世之前如整个宇宙一般无边无沿,但是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,身体有多大呢?只有一点点,只是一个小小的娃娃。那么,像宇宙一样大的灵魂,要入世到一个小小的物质身体当中,可想而知,不可能呼啦一下子全塞进来,而是会慢慢地来,一点一点地、按部就班地、循序渐进地进入。


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,孩子需要很多年才能适应TA的物质身体;在适应期,TA会经历很多难以名状的不舒服,又无法用语言述说,所以你会经常目睹莫名其妙的哭闹;而且,这期间任何一步如果有一点点差池,都会造成TA今后遇到更多的障碍。


不幸的是:我们当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,恰恰给孩子的入世过程,设置了高难度的障碍

孩子入世,不止是进驻物质身体,还要再出去迎接感官世界,这一进一出,形成了一个常见的原型8或者∞。进入既是整合,孩子的灵在胚胎期就要把所有的器官、包括面部五官都整合起来,整合到一个小小的身体里面。整合之后,还要出去接触外界、认识外界。


我们都知道,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,跟世界是一体的:当他饿的时候,全世界都饿;他不爽的时候,全世界都不爽。而「出去」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把世界跟自己分开,即分解。生命最初的时候孩子连脚在哪里手在哪里都不知道,也不知道他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身体,这些都是他逐渐认识到的事情。


这样一进一出,一呼一吸,整合~分解,才能跟世界产生链接、形成良好的关系。孩子跟世界的关系,即8形中间的触点,是通过什么呢?一是通过模仿,二是通过自由的玩耍。


而模仿和自由玩耍,在生命最初七年,也是在发展孩子的四个基础感官——生命觉、运动觉、平衡觉和触觉;这四个基础感官是人生金字塔的塔底基石,是每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定,惟其坚固稳定,确保「我是」这一终极内核,才能跟世界形成健康的呼吸关系,才能发展高层感官。





02





今天上午我接待的三个咨询个案,一个来自上海,一个来自江阴,一个来自长沙。这三个家庭不约而同地向我汇报了一件事情——而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,只不过今天又得到了一次加强——孩子没有地方玩儿,也没有玩伴。家长们都主诉孩子有社交困难,我就问,那他都跟谁玩儿啊?小区没有人跟他玩儿吗?家长们说,没有,因为谁家的孩子都很忙。有一个说我家住25楼,23楼有一个跟他同龄的孩子,一年可能玩上两次吧,平常见不到这孩子。都在忙什么呢?你们都知道的。


就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孩子,在不能动、不能玩、缺乏跟外界接触、缺乏跟他人接触、更缺乏跟大自然接触的情况下,基础感官发育受阻。再加上必须放弃自由发展、埋头苦干以迎合和满足成年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与期待,孩子的成长可谓道阻且长。


当一个孩子的基础感官发育受阻,会出现很多身体、行为、认知、学习、社交等等方面的问题:所谓的多动症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打人、抓人、咬人、抢东西、扔东西、恶作剧、上课不注意听讲、姿势奇怪而别扭、厌学、不写作业、尿床、抽动症,等等等等,都是在进来和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。


我们从气候的变化上可以看到类比:当地球上所有的洋流和气流都很顺畅时,气候呈现正常状态;但是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,洋流和气流的正常流动受阻,就会出现异常的、极端的天气。


如果一个孩子卡在自己的身体里出不去,就会呈现诸多症候,包括极端的爆发性情绪;相对的,一个孩子在进来的过程中受阻,就会呈现「散落」在外面的现象,也会出现难以安抚的情绪。


现在大量的超级敏感儿童,令父母们头痛的问题,都与上述现象相关。





03




举个实际案例——小巫养育学堂的一名学员曾在群里这样倾诉:

刚才班主任给我打电话,历数了四宗罪,都是内务整理问题:作业没带、作文没带、葫芦丝丢了自己不知道,等等,还说我娃内务整理方面全班倒数第一。


老大是那种很敏感很慢热的孩子,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慢慢教她自己整理,现在四年级了,依然乱七八糟,但是书包抽屉绝对不让我帮忙收拾,只能勉强做到一周有几天把桌子收拾整齐。老师说班里如果有无人认领的东西,绝对就是她的。


接到孩子以后,老师又叫住我们,把下午说的话又说了一次,让我回家跟孩子再好好说说。老大在旁边就开始抹眼泪。


老师走了后,我带娃往家走,看她哭的厉害就在路边站了一会儿,搂着她让她哭。等情绪平静了再往前走。一路上孩子都很沉默。我想了半天说了句,我看到老师说完以后你很伤心,孩子又开始抹眼泪。这次掉了几滴眼泪不哭了,什么话都不说。我问她你想谈谈吗?她说现在不要。我们就继续沉默着往前走。


我自己在路上好好感受了一下我的感受,我问她你想不想听听老师给我打电话我的感觉是什么?她说可以,我就给她讲了讲。


我觉得第一个是惊吓,因为这是第一次老师私下给我打电话,我害怕是出了什么事。后来听明白是因为她内务整理和上课偷着玩的事情给我打电话,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,再细细感觉一下,好像是自己作为家长受到了否定,感觉有点生气,还有点不自在和委屈,仿佛回到了小时候,被老师批评。另外,孩子做的不好,自己也生气:这么点小事怎么到现在都弄不好,都白教了!不过后来想想,孩子还小,偶尔一次也正常,就不生气了。


我说完,孩子也开始说她的感受:她觉得难过、生气,被老师拉出去私下给家长打电话还觉得害臊,也有委屈,为什么那么多不带作业的,老师都不说,单把她拉出来给我打电话?对了,还有害怕,怕我回来批评她。


说完了以后基本无缝转接到当天的学校趣事,眼泪也不流了。


还有一个小插曲:回家后她跑到洗手间洗脸,把我三千多买的美容仪碰到地上去了!

必须说,这位学员对上述情况的处理方式很赞,但这依然无法解决她每天被孩子的杂乱无章、丢三落四搞得头大、崩溃。我跟她在学堂群里有了如下对话:


小巫:看起来你的孩子是典型的「散落型」娃我发明的词儿,因为她整个人远远大于可见的物质身体,没有进入到身体里——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完全进入——但有些孩子更散落,或者也可以说,他们的身体hold不住他们整个人,「泄漏」出去了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:他们走过的地方,貌似什么都没碰呀,但东西就开始被他们“带倒”啦!


这画面很像卡通片里的场景:一个小人/动物到处飘,另外一个跟在后边接着扶着被他身影路过时刮的风碰掉带倒的东西。曾经有一位在我们这里留学的中国少女,她来我们家时,随便动动,客厅落地台灯就倒了;她路过之处,东西噼里啪啦往地上掉,仿佛一个无形的身影在碰掉它们。


学员:这个描述太形象了,所过之处一片狼藉!前几天娃把钢笔的墨囊弄掉到了一条浅色裤子上,我跟老公都匪夷所思——怎么弄掉的?怎么会掉到一条脱下来放到一边的裤子上?


小巫:现在的孩子普遍遭遇「入世障碍」,很多进入身体的困难。


学员:除了增强运动每天按摩,还有什么办法让她更快进入身体吗?


小巫:(尽管这位学员提供了孩子的照片和视频)在没有看到孩子本人、进行现场观察、了解更多详情的前提下,我也只能提出一些浅表的建议;以下这些活动可以给大部分适龄孩子做:


1、生活作息一定要有规律;

2、玩儿包裹身体的游戏、多进行触觉活动,让她更多地感受自己的身体,帮助她收缩、「进入」;

3、去找你们当地华德福学校的xx老师,看看有没有什么优律思美动作可以教给你;

4、形线画,比如画内螺旋,用手画、用脚画、用身体不同部位画;

5、多种艺术活动都可以展开:故事、歌曲、游戏、律动、绘画、手工、家务、烹调、远足 ... ... 这些都能够起到「集中」孩子的作用,而疗愈从来都是多管齐下的;

6、另外,你也可以带着她倒着走路,向后走,「走入」她的生命体,可以一边走一边数数、唱歌、朗诵诗词;

7、每天晚上倒序回顾一天的活动,增强觉知和记忆力;你们家10岁孩子可以做这个活动了。


像上述这种「散落型」孩子有很多。比如今天上午的咨询室里,先后来了两个特别健谈的孩子。他们开始都挺害羞,等我通过跟他们玩儿游戏破冰之后,小话匣子就都打开了。其中那位12岁的孩子,跟我聊得开心,跑出去拿了我们提供的茶歇食品回来,一边聊一边剥柚子吃。


吃完了,聊痛快了,孩子跑出去玩儿了。我一直在观察孩子,也观察孩子跟妈妈的互动。他出去了,我就跟妈妈笑说:“看到了吧?一地的柚子粒儿,他是不是在家吃饭吃东西都是这样的?”


妈妈说:“是这样子!你都不知道,我说了他多少次了,屡教不改!为这事儿我们经常吵架!”但这就是他的特性,他就是这样的孩子,「散落」在外面,通过任何市面流传的方法去纠正他都没有用;我把上述那些提议也给了这位妈妈。


篇幅和网络所限,我仅仅举出儿童入世过程中诸多障碍的一个简单的小小侧面,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层面;有很多孩子的「散落」症状更加严重,包括部分过敏症、尿床以及行为、认知、社交问题,等等(有些属于需要人智学治疗教育Curative Education的帮助,则需要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指导)。





04








在电子媒体泛滥的当今,我们的孩子遇到了很多入世障碍:整个地球被围裹在电子信号网络当中,现代生活令人眩晕的速度,加上声光电的侵挠和污染,孩子接触不到大自然,生命中缺乏温暖、艺术和自由玩耍,父母们都很忙很焦虑,不理解孩子们的需求,等等;确实也有些父母没有能力好好养育孩子,不是不爱,而是无力。


一位美国老师说:人类童年在遭到袭击,而孩子是没有能力抵挡这些袭击的


我的一个朋友,是一位教育专家,担任了北京一家大型机关的幼儿园园长。话说一叶知秋,她的样本也不算小,我问她观察到什么新的问题?她给我说了六条,这六条都关乎小孩子:


1)男孩女性化;

2)攻击性强;

3)手淫现象增多;

4)抽动症低龄化;

5)游离,听不懂指令

6)过敏症严重;

小巫注:手淫、游离、抽动、攻击性强、听不懂指令,都是非常典型的基础感官发育不良的表现


她说的这些,我在自己的工作里也观察到了,这里再加上大龄孩子的:


7)近视+超重

8)抑郁症和自杀倾向低龄化(我接触到的案例里,最低年龄是八岁的孩子想自杀)。


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们带来的讯息/口信,这些新鲜出炉的「报纸」在告诉我们:有些事情迫切需要改变了!我们已经进入了意识进化的新纪元,你们的养育/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了!孩子来,父母都是要养育、呵护和支持的;是的,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,但是你们必须改变你们帮助的方式,过去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!


父母需要获得新的觉知、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,才能切实帮助到越来越多的入世灵魂,帮助他们完成使命。





父母是承担教育责任的主体,他们始终参与其中,如果不让他们了解其工作所需的教育过程,或者不付诸努力让他们明晰原理,而仅仅递给他们解决方案,是极具毁灭性的行为。


——(德)翰宁·科勒医生




1






前一阵我发过一篇公微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传承》点击标题查阅,简单概括了父母培训课程的发展史;这些课程在过去几十年里的确为改进亲子关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,至今依然可以作为父母成长的入门级课程。


但是,入门容易后续难,入门之后怎么办?尤其是面临当今新的养育挑战时,又该如何呢?比如,有一句老生常谈:没有行为不当的孩子,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;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表达TA的内在需求,父母需要看见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。


道理是这么说,但现实并不依据道理而存在,我们在现实中会遇到极为重大的问题:父母如何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?尤其是,当今孩子越来越分化,涌现越来越多特殊性的需求,父母们怎样才能准确辨识孩子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需求?

我有一位朋友就非常典型:她从事父母培训工作十多年,几年前在她所在城市组织过我的讲座;本人也是学霸类型,各家理论学了不少(包括我的书),也都应用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身上,比如坚持母乳喂养、亲密育儿、无条件接纳,等等,但依然并不能帮助到她的孩子,孩子的各种表现令她崩溃、抓狂,因为她无从得知孩子的(特殊)需求是什么。


直到她最近重新联系上我,写了六千多字的详情,我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超级敏感「薄皮肤」类型的孩子,又管她要了一些数据、近期照片和视频来确认,看完后发给她一个链接:《当老天送我一个超级敏感高需求儿》点击标题查阅,她才恍然大悟:“每一条都中而且特别典型…触觉极度敏感…文章里的建议我马上照做…感谢小巫老师,我有方向了!不迷茫的感觉真好,至少我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以及不要做什么。”


像她这样的家长,我接触过很多;当今入世的孩子,也普遍存在特殊性需求;现有的父母培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双方的养育需求了,我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今天这个话题的迫切性。每一个出现「问题」的孩子,都是在牺牲自己,指引我们,走上成长和改进的道路。我们是否能够辨识出这种指引?是否愿意跟随孩子的指引?


如果我们不意识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,拒绝与时俱进,甚至自恋地认为某门单一的课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,那无异于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养育责任。





2






一位德国儿科医生这样说:父母是承担教育责任的主体,他们始终参与其中,如果不让他们了解其工作所需的教育过程,或者不付诸努力让他们明晰原理,而仅仅递给他们解决方案,是极具毁灭性的行为。


换句话说,父母不仅仅要知其然,而且要知其所以然。在实施任何方案的时候,父母内在态度直接影响后果。


一遇到问题就跟专家讨一剂膏药回家给孩子贴上,是无法起到长远效用的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一位母亲表达了她的困惑:“了解某亲子沟通理念后,为了避免虚假接纳,我向三岁的孩子表达我的感受和我当下的状态,但我发现,我的不接纳有时候会和她的天性相冲突;我知道应该顺应孩子天性,但是虚假接纳同样对我们的关系有不好的影响,我要怎么调整接纳度呢?”


这位妈妈的描述给人一种被框架束缚住的既视感,用某种固化的概念去套真实的场景,而现实偏偏并不依据概念而存在。我问她:如果丢掉这个「接纳」的框架呢?尤其是,对三岁的孩子巴拉巴拉,试图用话术来搞定,人家根本听不懂,只是一堆噪音而已,但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内在的混乱。


现实即如此: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行为问题,而是成年人的知识储备不足、没有真正理解孩子。教育的根基在于对儿童(乃至整个人类)的本质怀有一幅清晰的图像,对儿童发展有真正的认识,而不在于成年人的异想天开。


比如,有一位妈妈说,她想让孩子学会怎样向别人表达(学不会就交不到朋友么!)但孩子就是不会跟人说“咱们俩一起玩吧”,而只会给对方一拳。——艾玛!男孩就是这样子啊!男孩很少有低声细语地说“咱俩一起玩吧”的情况,那更多是女性的社交路数。


再说说我接待的那位12岁男孩,妈妈控诉的主题之一就是他太「宅」啦!天天在家里打电玩,不出去、不动、没有其他活动、生活很无聊。孩子看上去胖乎乎的,似乎是缺乏运动;然而一旦打开话匣子,哗啦啦心里话全倒出来了!我发现他喜欢音乐、喜欢画画、喜欢手工、喜欢烹调、喜欢戏剧,喜欢… 兴趣爱好十分广泛。那到底是谁无聊呢?谁是无趣的那个人呢?(听众:他妈妈)。

是啊,孩子需要父母为他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,尤其是艺术,艺术即生活,生活需要充满艺术。这位妈妈要么没有意识到、要么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,不知道让孩子改变的前提,是她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,能够辨识出孩子的兴趣并且亲力亲为、以身作则来满足之(而不是把孩子推给兴趣班)。


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养分,在目前的大环境里很难,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。过去像他这样大的孩子,父母是见不着身影儿的,到了饭点才叫:“峰儿!回家吃饭了!”很可能听见远远的回应“不用了!我在德子家吃过了!”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,搞得成年人总是特别紧张;人们也不再是村落群居,而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,孩子没有天马行空自由玩耍的场地和条件;甚至在小区里踢个足球,一不留神碰到人,还可能被对方踹飞参阅2019年9月2日中国经济网报道江苏淮安的事件


是的,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、成长环境恶化了很多;我们做父母的养育环境也恶化了很多;现在要好好养一个孩子,比以前难多了!这也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严峻的挑战。但再难我们也要去努力,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。如果我们不作为,孩子是没有办法在当前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,没有办法在应试教育的残酷环境中完好无损地生存下来。


在知识储备还不够的时候,我们怎样帮助孩子?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疗愈?我推荐大家实施艺术养育;个中原理和细节在公微和课程里都有详解,此不赘述;请点击标题参阅《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?》《在焦虑的环境里找到内心的定海神针》《学做一名合格的养育者》等文章。





3







每一个孩子来到我们面前,呈现出令人不解的难题时,我们需要认识到:问题不止是我们肉眼能见到的那些行为。在《小巫一席谈:养育的八个基本原则》点击标题查阅里,我用蘑菇做比喻,小兔子跟着兔妈妈提着篮筐进森林,采来一朵一朵的蘑菇,于是我们认为整株蘑菇就是肉眼看得见的那朵。其实不是的,蘑菇的身体很大,肉眼看到的、手能采摘的,仅仅是它的果实;而蘑菇的身体,学名叫做菌丝,是庞大而无形的,遍布整个树林,方圆可以达到几英亩;蘑菇的「种子」是孢子,就像蚂蚁可以把一片森林变成它的属地colony一样,只要条件允许,一粒孢子可以colonize整片森林。


孩子的养育也一样,当你看到孩子呈现的问题时,只不过是看到了一只蘑菇而已。


在我创立的家庭联结力模式里,根据舞台剧原理,提出检查后台这个养育方针。对每个呈现问题的孩子,我们都必须检查后台,检查他无形的身体(菌丝)。


后台需要检查的项目非常多,凡是找我做个案咨询的家庭,都会事先从朱静那里拿到一份调查表,从孕期开始,一点一点地回顾孩子的入世过程:围产期的心情、产检(有没有做羊穿)、顺产还是剖宫产;有没有母乳喂养、母乳喂养的时长、什么时候断奶、如何断奶;孩子的消化、睡眠、运动;什么时候开始说话、是先走路后说话还是先说话后走路(这个顺序很重要);再到他的看护人、他和看护人之间的关系、谁给他做饭,他喜不喜欢给他做饭的人、他爱不爱吃;家里说什么样的语言(方言),家里有没有人抽烟,等等,等等。曾经有妈妈写了八千多字,还只是梗概。


这些后台检验项目都查过了,看见了「菌丝」,往往就发现了问题的实质。

做到真正了解某个具体的孩子、真正帮助到这个孩子,我们都需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,就是客观观察。需要学会怎么心无旁骛、没有杂念地观察孩子。凡是参加过我线上或线下课程的学员,都观察过静物、观察过植物、观察过动物、最后再练习观察人;这是一项需要持续修炼的基本功,也有一些具体步骤来训练如何客观观察。


一旦我们开始观察任何事物(包括孩子),观察对象就开始影响我们,我们也开始影响观察对象;客观观察是最深度的倾听;客观观察让我们看到人的真实形象;客观观察改变双方。因而,一旦实施了客观观察,改变就已经发生了,这也是无数学员亲身体验过的奇迹。





4






是的,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,个性化养育的时代,父母不能再依赖专家或者讲师,不能再依赖某些书本、某些理论、某些方式方法。


这些年我也在培训我自己体系的讲师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设计原创课程,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我相信若干年之后,没有人再去讲别人设计好的课程,每个人都要讲自己的东西。你可以博采众长、融会贯通他人的精华,但必须转化为你自己的智慧。


我吃进去一个苹果,和微微辣吃进去一个苹果,可能是同一棵苹果树上的,甚至我把苹果一剖两半,她和我各吃一半,吃的是同一只苹果,但我们两个人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却完全不一样。(而应试教育就是让孩子吃进去一个东西之后再吐出来,还要吐得一模一样,看谁吐得最贴近老师的期待,孩子就会生病啊!)


我给你们每个人一口苹果,每个人的消化过程都不一样。知识进去之后通过个体转化,才是智慧。不然的话,你把我今天说的话拿去讲给别人听,你说的是我的观点,不是你的;你讲别人设计好的课程,那是别人的观点,不是你的;你要把这东西转化成你的,变成真正发自内心的内容,你才有激情,你才能讲好。

父母也一样,以后不能再依赖专家,你可以去上课,你可以去学习,但要把这东西转化为你自己的、个性化的养育方式。就是说,每一个父母都需要系统地学习,掌握儿童发展的原理;以前都是专业人士做的事情,在今后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要做的事情;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。


就像驾驶车辆、打电话、用电脑、说外语等等,原来由司机、接线员、打字员/秘书、翻译等等专职人员介入,现代人基本都是自己搞定,无须依赖他人。


系统学习之后的过程,就是像进食以后我们的消化系统要做的事情一样:彻底地摧毁所有的食物,只有在摧毁之后才能够吸收,才能够重建。我们的学习也一样,必须把别人的思想,别人的知识,经过摧毁、吸收和重建的过程,转化为自己的、独特的、个体化的智慧。也就是我在小巫养育学堂里讲的一节课的题目:《寻求真相的道路须独行》,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单体物种,孩子也一样。


虽然从生物学意义上我们是同一个物种,但从灵魂来看,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物种中唯一的一位。史泰纳博士告诉我们,人类在1413年进入了意识心Consciousness Soul的发展阶段。迄今意识心纪元的发展已经有了六百年,但是从整个纪元2160年这个长度来看,六百年也只相当于人类的年轻人,刚刚过完青春期。


意识心是在人类的物质身体中被唤醒的,在我们的愿力当中被唤醒。我们的思考是相通的,通往同样的真理;我们的感受虽然个体化,但也有共通的地方,比如看悲情剧的时候大家都会流眼泪,都会为主人公感觉到悲苦(很少有人在整个电影院都在流泪的时候哈哈大笑,虽然肯定有这样的人);唯有在愿力will当中,没有任何两个will是重叠的,它是最个体化的。


因而,让每一个人的will都朝向同一个目标,也是最难的使命。










这晚活动由我的好友微微辣主持,她在我的演讲之前和答疑之后,都有妙趣横生的精彩发言,我特地把她的两部分发言编辑为单品,与大家分享;加上我在最后说的话,作为本次连载的结束篇。


微微辣(小巫演讲前)






我是微微辣,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中国资深督导、中国华东区代理,无条件养育的践行者,已经践行无条件养育十四年。今天真是非常开心,有这样一个机会,我和小巫老师来跟大家做分享。


小巫老师对我来讲是亦师亦友亦闺蜜。我对她始终充满感激之情,因为没有她,我可能接触不到无条件养育、也接触不到PET、可能也不会在母乳喂养的路上走得那么坚定。小巫老师在我心目中真的是宝藏:宝藏女孩、学神、学霸、跨界斜杠女神,所以我今天主要的角色就是介绍和八卦一下小巫老师,然后把主场交给她。


前一阵我去福建东南卫视,和三个人做了一期节目。一个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,另外一个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,还有一个是三五锄的创始人粲然。我们四个人做了一台主题演讲,演讲效果非常好。回来之后我就默默做了一件事,你们猜是什么?——瘦身!


因为我们四个人,我的腰是最粗的,太受刺激了!她们也没跟我说“微微辣你该瘦瘦身了”什么,她们就往那儿一站,要么玉树临风、要么优雅知性,我就被触动到了,回来我就默默开始瘦身,然后瘦了七八斤。


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?就是想说明,你旁边有这样一个榜样的力量是多么重要!他们没有要求你,也很包容你,但是你就默默地开始变化。


小巫老师于我,是属于精神上的、心灵上的塑造师和塑形师。当年我们曾是网友,神交已久。我第一次见到小巫老师,觉得哎哟!怎么这么平易近人哦!到现在还记得,我送她回住的地方,在十字路口,我给她一个灵魂拷问:“你是怎么做到永葆青春的呀?我居然没想到你原来是那个年代的人。”


她扭头看了我一眼,灿然一笑说:“因为爱情。”相信在座各位跟我以前一样,要么是文艺女青年、要么是伪文艺女青年,爱情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的字典当中,而且特别重要、特别珍贵。但是一旦我们成为了中年老母亲,爱情这个东西就好像变成阁楼里挂满灰尘的老版书籍,跟我们生命好像没有关系了。忽然有一个人跟你说“爱情”,哇塞!那个冲击很大!就好像,原来,即便我们是为人父母,即便我们是一个甚至几个孩子的妈妈,依然有空间安放我们的爱情。这是小巫老师的第一个段子。


再讲第二个段子(我能讲几个呀?):母乳喂养,我第一个孩子没有母乳喂养,我觉得特对不起他;所以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,就把小巫老师的书都赶紧看一遍!我一定要坚定母乳喂养!然后真的是,你哪里有愿心,哪里就有考验。由于种种原因,我的母乳喂养特别不顺利。而且因为一场突发的严重疾病,我住院了挂盐水,不得不中止母乳喂养。


在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活在愧疚和懊恼之中,然后我就来见这位母乳喂养的倡导者和女神。我猜想,把这个事情的原委告诉她,她一定会说我,你怎么这么不坚定啊,或者没做到啊,诸如此类。跟她说完以后,我就等着挨批吧。但是我没想到,她非常宽容地看了我一眼说:“微微辣,有没有觉得你已经很不容易了吗?你已经做得很好啦。”就是在那个瞬间,我感觉到自己紧绷的神经刷得一下子放松了。同时刷一下子流下来的还有我的眼泪。没有硬性的标准来要求我,而是这样一种抱持和包容的态度,在这次事件里,我深刻体验到了什么叫做慈悲。


后来小巫去了美国,她每年来两次上海,那就是我们俩铁打的闺蜜时间;每一次见面,我都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。


我再举一个例子:相信在座各位很多都是静仪文化的老学员、老朋友,我也一样,这些年一直走在身心灵成长的路上,但是到去年,我就卡住了。我发现我个人的修行和修炼已经到了一个瓶颈。我也有很多各类大咖的朋友、姐妹,我都一个一个去讨教过,问“你们有没有卡住的时刻?是怎么从那个卡住的状态出来的?”


没有答案,我自己也没有答案。正好小巫老师从美国来了,我就跟她讲,我现在卡住了,不知道我卡在哪里,我很困惑地看着她,她说:“这个事情已经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了,我想的是,如何用我的余生,去履行我的使命。”就那一个瞬间,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!我可不可以从“我、我、我”的世界里走出来,可不可以心里想着是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往前走!


接下来掌声有请小巫老师。




微微辣(小巫答疑后






我们谢谢小巫老师!刚才大家提的问题,我觉得特别亲切,因为我也都问过。做为一个过来人,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点:


第一个,如果你觉得小巫说的话给你带来了冲击,给你带来了晃动,甚至是给你带来了颠覆,甚至引发了你内心的混乱,恭喜你,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!就像小巫之前讲的,孩子带来的讯息,其实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。那今天小巫所带来的这些冲击也好,晃动也好,也意味着我们面前出现了很大的空间,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改变了。


第二个,我想给大家泼冷水。小巫只有一个,你也只有一个。同样是无条件养育,我们家的娃就没有像她家的娃像太阳一样的存在。那我要问大家的是(我也问过自己),如果我这辈子都无法达到小巫的高度,如果我的孩子这辈子都无法成为Sam那样的人,你还坚持无条件养育吗?如果他没有像你期待的那样,你还坚持吗?


这个问题我问过无数次,答案一直在晃动。对呀!有条件养育太诱人了,好简单呀!而且这是大家走,你会觉得反正不是我的错,大家都这样。我没有小巫那么坚定,我晃动过,我甚至放弃过然后再回来的。如果你未来经历这样的旅程,这再正常不过了,因为我们都是这样的凡人。


第三个,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有Sam这么优秀的孩子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?2017年拉脱维亚夏令营,Sam是那期夏令营的助教,我家大儿子阳阳是那期的营员,夏令营的领队是我跟小巫老师共同的朋友。他私下跟我们讲,当看到Sam和阳阳的时候,他非常明确一点,就是家庭教育远远比学校教育重要。当时听到这里,我们有觉得欣慰的部分,也有觉得自己需要做得更多的部分。那接下来就是怎么做?


我知道,大家都特别急着地想去知道解决方案,以及那1234567个点的套路。好,这是我们经常会有的反应。但是现在可能需要做的是:你们要停下来,你能什么都不做吗?你能不能在客观观察孩子之前,先客观观察在过去一个半小时里面你的心里面发生了什么?你能对你自己进行一个深度的倾听和梳理吗?你能先稳住自己的内心吗?


我很喜欢乔布斯的话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,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,对新的理念的渴望。但是我们能不能保持得笨一点?在我们在不知道怎么做之前,什么都不做,然后再看看,从小巫老师的教导里面,我们到底能学习什么?还有,如果问题还在,我们能不能跟这些问题共处呢?可能有些问题需要我跟它共处三年到五年,甚至七年、八年,你还愿意与之共处吗?
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我们家就是最典型的家庭,我觉得自己不仅带了两娃,还有个大娃,而且还是猪队友。就说一件小事:整整八年,我老公不允许我的孩子哭。我困惑了八年,他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孩子哭。孩子一哭他就跳起来,他就愤怒,他说你再哭我就打你!


直到我的孩子上小学,有一天我忽然想:除了谴责他之外,我还能做些什么?我去客观观察我老公,八年之后,他才告诉我一句最简单的话: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哭?是因为他是爷爷奶奶带大的,如果没有爷爷奶奶他根本没有机会来到这世界上,他父母拒绝他这个孩子,他奶奶特别爱他,但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允许孩子哭,你哭吧,打,打到你不哭为止,你哭得越凶就打得越凶。


整整八年之后,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公不允许孩子哭!但就是这一瞬间的看见,你们知道换来的是什么吗?我的大儿子有了哭的权利,我的小儿子也有了哭的权利。


小巫老师说,寻求真理的路须独行,而且是一辈子的事,你愿意吗?





小巫

其实我不太愿意讲自己孩子的事情,就像我女儿说的:在中国,每个人都努力和别人一样;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言论:“我崇拜的某位老师,TA的养育方法很好,孩子考入了名校,我遵循TA的方法,也希望我的孩子是第二个某某某(该老师的孩子的名字)。”


这不是我们目的,我们养孩子,绝不是要把他养成什么标杆模样,成为第二个第三第N个别人,不管是跟虎妈的孩子一样,还是跟微微辣的孩子或者跟我的孩子一样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我这些年做个案见到的孩子,以及我接触到的所有孩子,包括在世俗定义归为「特殊需求」甚至「残障」儿童,这些孩子跟我们的孩子是同等的,没有孰高孰低、孰优孰劣


每一次做个案,我跟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的孩子非常好!”像今天来的这些孩子,都很聪明、很善良、很努力。第三个孩子刚才在这块白板上写了他全家的名字,画了他们全家。他是一个被老师嫌弃的孩子,妈妈也觉得怎么回事?是不是智商有问题?但人家是水相的孩子嘛,我看见他在白板上写字时非常努力,一笔一划写得非常认真,而他的老师却说他写字不好!我今天其实是有建议妈妈带他转学。这么好的一个孩子,在这个恶劣的教育环境中,会被贴上各种标签、会被歧视,甚至有时会受到污辱、被老师打压。我们的养育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确很恶劣,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。


每当有人说“我想成为你那样优秀的妈妈,希望我的孩子也成为你们家儿子/女儿那样优秀的孩子”时,我都会感觉到不安,因为这种心态还是从成年人的一己之愿出发,并没有征询孩子的意见。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成为「别人家的孩子」,每一个孩子都只想做TA自己,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,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。


成年人也一样,没有必要成为「别人家的父母」,只须做好自己,这是最自然的,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榜样。否则,当你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别人、孩子也不可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时,那该是多么沉重的挫败感啊!


我相信我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希望这世界上多出一堆他们的克隆吧!


感谢大家到来!感谢静仪文化提供这个空间!感谢微微辣声情并茂的主持!我们最后以史泰纳的《晚祷》诵词来结束:


赞叹美

捍卫真理

崇敬高尚

抉择善良

这将引领人类

于生命达到目标

于品行做到端庄

于情感获得平和

于思想通往阳光

并教其信任

世界万物中

神的创建

于广翰宇宙

于心魂之源


晚安!



恭喜你,坚持读完四部连载,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喝个彩吧!这些文字比较超前,读懂它们,需要一定的慧根、一定的领悟力。


回头看看,从2019年秋季开始,我陆续发表了一些超前的文字,尽管损失了部分点击量,但这些话是时候有人讲出来了(看得懂的人自然会明白,这并非自大的态度)。


感谢你持续的关注和陪伴!

跟着小巫学养育


线上课程


01


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,进入《发展健康的生命之锚》专栏。


02


小巫养育学堂

长按二维码进入

小巫养育学堂平台

长按二维码进入

小巫养育学堂报名处

线下课程


如果您有意参加或者举办

小巫家庭联结力

小巫儿童成长力

小巫放飞想象力

请咨询静仪文化

朱静 13661686964(微信同)

添加微信好友时请注明“小巫工作坊”


— END —

还有近四百篇精彩文章,请进入公微查看~


微信平台博主

简介

关注小巫养育学堂

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




小巫,美籍儿童教育专家,人智学者,两个孩子的妈妈;毕业于北京大学,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,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,清华大学特聘讲师;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;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(IPMT)项目发展顾问;开创【艺术养育】父母培训课程,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,创立【家庭联结力】模式;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《接纳孩子》《小巫教你讲故事》等十余本畅销书,累计销售上百万册;开发家庭联结力、儿童成长力、放飞想象力、教师领导力、十二感官力等系列课程,线上线下学员近百万人次;当选新浪教育首届“中国榜样家长”。






喜欢请点赞

爱看就打赏

原创是付出

稿费来捧场






因腾讯设置缘故,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,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【小巫艺术养育】或【小巫养育学堂】微信号上,欢迎大家慷慨赞赏,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!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